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清华大学做出了“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重要决定,全面开展在线教学。作为全国高校第一所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服务国家、服务学校”,发挥继续教育特色,立足在线教育优势,对学校的号召做出了快速响应。其中,为各院系组织培养和输送雨课堂公共助教就是继续教育学院的重要举措之一。
自主学习 强化考核
为了助力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工作,继续教育学院迅速启动雨课堂使用的线上培训,为学校春季学期如期开课提供技术支持保障。
寒假期间,在继续教育学院党委的号召下,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线上培训,共有260多人报名参加学习。通过观看雨课堂使用方法的教学视频和学习相关操作手册,结合自主实践和模拟练习,大家迅速掌握了雨课堂的相关使用方法。为了保障学习效果,由学院院长刘震主抓,主责部门精心设计方案,并邀请学堂在线的老师进行在线答疑。最后共有超过70%的老师通过了雨课堂的两次在线考试。学院分两批择优为学校各院系输送了雨课堂公共助教共104人。
团队研讨 融汇共享
在学校统一安排下,104名公共助教被分配到了全校60多个院系。有的是一两位老师负责整个院系、有的是“一对一”对有需要的老师进行精细化的服务。大家分布在不同院系、不同学科,老师们遇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解决方案更是“百花齐放”。但公共助教们做到了全天在线,保障在第一时间解答老师和同学们在雨课堂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此前,这些公共助教们对于线上教学软件也是陌生的,对自己承担的这一重任深感忐忑。但是“课比天大”,大家边学边干、亦教亦研。继续教育学院专门成立了助教微信工作群,刘震带头在群里积极指导,为大家加油鼓劲,鼓励大家一定要自信,在技术上领先一步,“干中学、学中干,边学边用、边用边教”。大家自发梳理直播过程中的各种常见问题,由学院在线教育办公室汇总成问题库及时分享到群里,方便大家第一时间快速找到各种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大家就在群里集体讨论、群策群力、相互支持。有任何新的技巧和方法,大家也都是第一时间在群里分享。
大家不仅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雨课堂的使用方法,还自学掌握了腾讯会议、ZOOM、会畅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助教们每天都及时把这些最鲜活的经验在群里分享、交流碰撞,然后再快速地把这些经验分享到学校各个院系和各位老师。整个微信群就好像是一个资源集散的“中枢”,促进了优质经验的快速共享、增强了各个院系的交流。各个院系老师们的成功经验,也让其他老师深受鼓舞,对于使用雨课堂进行在线教学更具有信心。同时,对于老师们提到的一些非雨课堂使用技术方面的问题,公共助教也能及时反馈给学校的相关部门,为问题的解决架起一座“空中桥梁”。
立足需求 深度服务
在承担助教工作的早期,老师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工具的选择、组合和具体的使用上。为此,公共助教主要提供在线技术支持,协助老师们进行课前测试,并在上课时段进行值守。有的院系存在外籍教师和国际学生,大家就采用双语交流、提供中英文版本的操作说明;由于时差问题,公共助教们经常遇到深夜时间咨询问题的情况,为了保障教学,大家采取“两班倒”方式轮流值守,做到了“只要老师们需要,我们便第一时间出现”。有的老师担心现场使用会遇到问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公共助教就在现场进行跟班服务。同时,公共助教还承担了为深圳研究生院等院系编写雨课堂使用教材的任务,并参与组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为院系培养自己的雨课堂助教。总而言之,“一切努力以院系需求为先,做到深度服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二教学周教学平稳顺利进行,没有出现大的技术问题,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公共助教的工作也得到了各院系老师们的认可和赞扬,老师们亲切地称呼大家为“天使助教团”。
通过公共助教工作,大家的心也更近了。虽然现在仍不能像以前一样面对面,但通过网络上的实时沟通,大家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凝心聚力只为实现一个目标——保障线上教学顺利进行。
西南联大时期,面对敌人的轰炸,师生们在壑间、在雨下结茅立舍,弦歌不辍。如今,面对疫情的肆虐,清华人依然选择乐观勇敢地直面问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迎难而上,保障了学校春季学期几千门课程的如期顺利开展。“这个春天,作为公共助教,我们亲历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一课必将使我们终生难忘!”
担任体育部的雨课堂公共助教,让我特别感受到了“无体育,不清华”的浓厚体育氛围,体会到了清华老师们严谨、细致、善于钻研的工作作风。
——徐 捷
通过这次担任公共助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在线教育,也带给我一些启发和思考。这次疫情对于在线教育是一个契机,形成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作为一个从事继续教育13年的老兵,我也一直在思索如何将线上课程与面授课程相结合。过去在我们的培训项目中,我们只是通过师生的面对面交流来与学员进行连接,时间有限,而且长时间的间隔也冲淡了学习效果。但经过这次的线上教学,我在思考,我们是否也可以把线上课程预学、课后的线上作业环节运用于我们的培训项目中,保持这种与学员在课前、课后的持续连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杨 丹
地学系老师开学前两周就开始和同学们在线上模拟上课,确保不出现问题。开学后,系领导班子逐一旁听各位授课老师的课程,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确保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把很多课程用微博直播的方式公开给社会,最多一次听课人员多达1.6万人次。
——许 可
这次做雨课堂助教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每一位清华人。这种滋养如雨露阳光一般,岁月静好时不容易被发现,可是当面对困难、需要共克时艰的日子里,弥足珍贵!就像此次疫情袭来时,这种精神就在网络那边默默地传递着。
——王宏春
在担任新雅书院技术助教工作期间,我处处感受到了老师们对教学的严谨要求,学生们克服各种设备不完善、不落下一节课的勤奋;也深深感动于学院办公室及时跟踪每节课的教学反馈并及时向院领导总结汇报的务实。点点滴滴充分体现了新雅书院师生们身上应有的清华精神,也是清华校训、清华校风、清华学风的写照。
——刘 丹
面对疫情,需要雨课堂快速投入应用,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同事们积极响应,快速投入工作,团队力量是巨大的。
——惠 云
助教不仅是助“教”,还是助“己”。在顺利通过在线考核后,我兴奋之余立刻感到了一种责任带来的压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不断学习和模拟雨课堂直播,主动学习腾讯视频、zoom、classin等授课老师可能会用到的软件,也让我了解了更多当前在线教育技术前沿知识,提升了工作技能,拓宽了工作思路。
——李月圆